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30多年来,福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大力实施“山海田”战略,努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吃得饱,粮食是基础——
南平市建瓯市东游镇的万亩玉米基地里,正处于成熟期的玉米长得郁郁葱葱。再有10多天,其中一部分就可以采摘了。
?
这是2024年5月8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东游镇拍摄的万亩玉米示范基地。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东游镇党委书记林武俊说,这是福建省农科院研发的鲜食玉米品种,不仅口感好,上市时间也与广东、海南、云南的玉米错峰,深受市场欢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基地已建立起工厂化育苗、加工、秸秆回收等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种植成本,农户每季每亩的纯利润达到3000元。
东游镇发展现代化玉米产业,是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一个缩影。作为粮食主销区,福建努力扛起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真金白银”稳粮惠农,建成高标准农田超千万亩,2023年实现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
科学开发,向森林要食物——
广袤的森林,不仅让福建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份,同样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能够提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蔬菜、菌菇、动物蛋白等。
在福建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就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为科学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提供了清晰指引。
“尝鲜无不道春笋”。油焖春笋、清炒甜笋、笋烧猪脚……茫茫竹海,鲜笋生产一年四季不打烊。
“相比富含纤维的春笋,这种在桃花盛开时节采收的冬笋颜色漂亮、口感更嫩。我们还利用新研发的急速冷冻技术,让消费者一年四季吃到口感更好的‘鲜笋’。”三明极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逸平告诉记者。
?
2024年5月9日,福建省三明市极野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试吃竹笋食品。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2002年,赵逸平看中了这里的毛竹资源,从浙江杭州来到福建三明投资建厂。
“刚来的时候山里还没有进车的路。如今,这里已经有了高速公路。我们陆续开发了40多种笋产品,远销到其他省份和国外市场。”他说。
竹林摇曳,林果飘香。
林下空间是福建人的第二块“耕地”。福建充分利用森林立体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油、林粮、林果等多个系列的森林食物,打造天然的“绿色食品工厂”。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
耕海牧渔,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蔚蓝的大海,是蕴含着富饶海洋物产、丰美优质蛋白的“海上粮仓”。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在习近平同志指导和推动下,福建积极建设海上牧场,推动水产种业振兴,加快渔业产业发展,努力做好海洋开发保障粮食安全大文章。
在福建连江定海湾海域,坐落着“闽投1号”“乾动1号”“定海湾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从高空俯瞰,一座座篮球场大小的钢构平台卧于海上,大黄鱼等养殖品在深海“畅游居住”。
?
在福建连江定海湾海域,坐落着“定海湾1号”“定海湾2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2024年5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在“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工作人员通过安装在水下的监控系统可以随时监测海水pH值等数据,观察鱼群生长情况。
平台负责人卢统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