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走向全国,成为福建人千方百计拓展食物来源的见证。
在传统以粮为纲观念中,山多地少是绝对劣势;而随着观念转换到大食物观视角,劣势却成为了独特的优势。耕地给予不了的,海洋来给、山林来给……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深情回忆道:“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这么一算,福建虽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食物来源就多了。”
?
这是2024年5月8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鸿瑞生态农业产业园内拍摄的转盘式奶牛自动挤奶设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在福建工作期间,从沿海到山区,从地市到省里,习近平同志不管走到哪里,总是牵挂着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宁德大黄鱼、古田食用菌、福安坦洋工夫茶、平和琯溪蜜柚……习近平同志关心和指导过的八闽“土特产”,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清单。
——推进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指导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山林之变;注重乡土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服务下乡,总结推广“科特派”制度。
——协调统筹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指导厦门偏远山村种植茶树“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致力破解宁德食用菌产业中出现的“菌林矛盾”,推动菌草技术发展;在南平炉下镇调研时,嘱托“要认真走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子”。
——让群众“吃得好、吃得放心”。为破解福州群众“吃菜难”问题,推动郊区建立“菜篮子”基地、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大力推行“农改超”,在全国率先开展“餐桌污染”整治……
2001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在总体思路中贯彻大食物观,用有力措施推动大食物观落地落实。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的“大食物观”不断丰富发展,指引“三农”工作走向: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写入“树立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
观念引领变化,坚持必有所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福建践行大食物观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走俏市场,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多元。
“稳粮”有力:作为耕地面积仅占全国0.73%的粮食主销区,每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耕海”有方: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水产品育苗覆盖鱼、虾、贝等120多个品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国第一。
“土特产”有市场:食用菌栽培种类全国最多,其中9个品种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茶叶年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5万吨增长到当前50多万吨,产值、单产均居全国前列。
福建省农科院院长余文权表示,“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呈一体两面,前者侧重生产角度,后者注重民生需求。发展目标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消费结构从“粮食”向“食物”拓展,生产资源从耕地向更广阔的国土空间转变。
?
空间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耕地以外,我国还有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资源。
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提出,“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发挥总体效益”。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