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价值理念彰显中华文明连续性
光明网
2024-10-30 09:55光明网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作者:李明蔚(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居于第一位,华夏民族价值理念使中华文明充满生命活力,铸造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连续性特征。
华夏民族价值理念促使中华文明连绵不绝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有着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来自自身强大的民族精神与价值理念。早期中国人民,其价值观就具有一种跨血缘、族群、文化的认同意识。尤其是随着血缘宗法组织与地域社会的结合,使得早期中国各区域文化逐渐形成一种内聚性、向心力与开放性、包容性相合一的特质。《尚书·尧典》所谓“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即是指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对周边区域开放、包容的“天下”观。这种政治文化基因催生并强化了早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建构,形成一种世代相继的有名物、制度、礼仪特征的文化形态。在西周、春秋时期,这种制度范式与礼乐文化形成的强大政治力量,导致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大大增强,“中国认同”则在这种名物、制度、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些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语义虽然有指“国中”“中土”的意思,但是已蕴含着“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的含义。《史记·赵世家》载战国时赵公子成谓“中国”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蛮夷之所义行也。”就标示了先秦时期的人们对“中国”及中华文明特质的理解。由于这种礼乐文明包含着民族、国家、文化的内聚力与向心性,使它逐渐形成一种华夏民族精神。
在历史演进中,这种礼乐文化及价值观逐渐积淀下来,形成华夏民族深层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心理。尤其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积极推行“大一统”与“有为”政治,在强化国家统一的同时,也将构建民族一统、文化一统作为王朝制度设计中“大一统”的重要内容,由此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撰《史记·五帝本纪》,就以黄帝为华夏民族始祖与华夏国家第一帝,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为起始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将黄帝作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圣王始祖”的族统、法统、治统的渊源。正是这种国家、民族、文化的“一统”与演进,构建了武帝时期的王朝气象,并在其后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明特性。正是这种特性使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延绵不绝,为华夏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认同”与中华文明连续性
秦汉以降,中华文明的互融性与开放性更加突出。特别是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超越种族、文化差异的巨大包容力所构筑的“中国认同”,在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中起到巨大作用。如汉初分属东西部的关中、邹鲁文化的交汇,分属南北的楚、汉文化的相融,使华夏民族意识中的“中国认同”更加突出,使华夏民族互融、包容、开放的文化观念更加发展。这种文明特质主要表现在深潜、内蕴于华夏民众心目中的有容乃大、天人合一、崇尚一统、厚德载物、守中致和、生生不息等民族价值理念上。正是这种价值理念,使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始终保持着持续演进的历程。尽管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演进中,常常出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分”“合”现象,但是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每一次冲突、分裂,总是在民族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形成更加强大而繁盛的统一国家和民族共同体,并且不断铸就着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等特征。因此,中华文明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