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象》云:“地中央曰昆仑”。又云“其东南方五千里曰神州”。
夏至之日祭地抵于泽中方丘的“方丘”到底在哪儿,远古的传说并不很明确,故早期的祭地多采用后一种祭法,也就是夏至日,农历七月的时候,用泰折之坛祭地抵于京城的北郊。
汉代帝皇的崇祀后土,以及《淮南子·天文》载:“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又可知道,这时的后土信仰毕竟是统一了。后土被视为黄帝之佐,代表总枢中国大地不同方向的神话人物。人们并以感谢土地负载万物的心情去崇祀后土,把它视其信仰为主流。
汉朝是后土信仰进一步获得尊崇的开始。在这朝代,它成为了皇家祭祀的对象。
在那个时代,后土代表全国土地之形象是较为突出的。
汉文帝
西汉文帝时,由国家统一祭祀地只,“冬至祀太一,夏至祀地只”。
汉武帝
到汉武帝时,因为汾阴一位名字叫锦的巫士,在濒临黄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宝鼎,上报给当时的河东太守,太守上书武帝,武帝即刻派有司勘验。而这时一汾阴籍的道士公孙涝洋正侍于皇帝左右,乘机上书说汾阴就是古地理书中的昆仑山东南之五千里的神州,是中国的中心,而发现宝鼎的地方则是远古祭地抵的“泽中方丘”,因其形如人臀,故曰脽上。武帝深信其言,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迎鼎仪式,将发现宝鼎之处改为宝鼎,次年改国号为元鼎。随后在汾阴脽上建后土祠,亲自到此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祭地仪式。
《史记·孝武本纪》载: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议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毋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等议:“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祀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太牢具,已祠尽瘗(yì),而从祠衣上黄。”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shuí)上,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
《汉书·郊祀志》载:其年(元狩二年),天子(汉武帝)郊,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令谈、祠官宽舒议:“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于是天子东幸汾阴。汾阴男子公孙滂洋等见汾旁有光如绛,上遂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
故而汾阴后土祠又称汉武帝祠,但当代的万荣后土庙已非汉时的庙宇,是宋金以后因黄河泛滥易地而建的,庙内现存有重枪歇山顶汉武楼,正殿,配殿,前后山门等建筑。只是汉武帝时将远古的“泽中方丘”改为“泽中圆丘”,并分立五坛,主持祭祀仪式的官员着黄衣,用瘫埋之礼将黄色的牲口奉献给神灵。而后又在祭祀仪式中加人歌舞,《汉书》载:(元弄)春,婆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有鼓舜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抵可得而礼。”……于是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平帝
平帝元始5年,大司马王莽奏言:“孝文16年用新垣平,初起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只,以太祖高皇帝配。日终至祠泰一,夏至祠地只。后平伏诛,乃不复自亲,而使有司行事。”后莽又奏言:(成帝)建始元年,徙甘泉泰时、河东后土于长安南北郊。”后莽又奏言:“称地只曰后土,与中央黄灵同,宜令地只称皇地后只。”汉武帝专门建立后土祠,亲自祀拜,“如上帝礼”,后土崇拜从此成为定制,历代皇朝都列入祀典,岁时祭祀。
哀帝
最后一位祭后土于汾阴的汉代皇帝是哀帝。《汉书·哀帝本纪》载:“皇帝孝顺,奉承圣业,靡有解怠,而久病未瘩。夙夜唯思,殆继之君不宜改作。其复甘泉泰峙,汾阴后土如故。”因为哀帝有病在身,不能亲至汾阴,故派有司代为祭祀。但三年后,哀帝还是不治而亡了。两代皇帝为祈求福佑而祀汾阴后土,终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