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食物“资源库” 唱好农业“山海经”——福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的经验启示
?
新华网
2024-05-13 22:11北京新华网官方账号
关注
?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问题,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
走进今日八闽大地,平野上稻浪千重,山林中茶果飘香,大海上渔排纵横……
“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对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进行着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创造性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
30多年来,福建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在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培育形成畜禽、渔业、蔬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破解粮源局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05:03
?
观念引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闽东宁德,山多海阔。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就沉到一线展开调研,当地耕地的稀缺与山海资源的丰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长期以来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纪80年代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肉类、水产品、蔬果等农产品种类少、产量低,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习近平同志从“山”与“海”的辩证角度鲜明提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何为“大农业”?
习近平同志深刻揭示其中内涵:“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
唤醒沉睡的山海资源!
习近平同志指出:“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福建人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
在闽东人的餐桌上,长期有两样食物:一是“地瓜米”,就是把地瓜刨成丝,再晒干,作为粮食;一是大黄鱼,我国特有的海水鱼,俗称“黄花鱼”或“黄瓜鱼”。
?
2024年5月8日,养殖户在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挑选大黄鱼。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提起大黄鱼的故事,已年逾八旬的刘家富至今记忆深刻。
1988年底,时任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刘家富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报告中提到野生大黄鱼因为过度捕捞日益濒危,而人工养殖存在技术缺失等现实困难,引起了习近平同志的高度关注。
让刘家富倍感振奋的是,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上作出批示:要集中资源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大黄鱼不能人工养殖的问题。
“这一批示让福建大黄鱼迎来新生契机。”刘家富告诉记者。此后,他牵头攻关的批量繁育大黄鱼技术获得成功,研究成果逐渐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
?
2024年5月8日,刘家富在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科技服务中心大楼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了解大黄鱼的培育情况。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此后数十年间,宁德市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逐步扩大人工养殖大黄鱼规模,大黄鱼新品种和新品系选育不断取得突破。
如今,“宁德大黄鱼”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不仅是天南海北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品种之一和优势出口养殖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在福州乌山上,有一座“先薯亭”。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一位福州人陈振龙的事迹。
明朝年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冒险从东南亚引进的甘薯种苗,经官方推广种植后,为缓解旱饥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这一高产耐贫瘠的作物经由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