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时间不长,不会操作。今天茶叶都立起来了,说明平化是说实话的人,这茶叶可算一流!”
这一年,毛泽东在一次品尝君山银针茶时,看到杯中茶叶先后呈现“群笋出土”“菊花盛开”“雀舌含珠”“三起三落”“刀枪林立”等动作,连声称赞“这茶好!这茶好!”将君山银针誉为“会跳舞的茶”。
游屈子祠,激扬浪漫诗风
1915年至1917年间,毛泽东第一次到岳阳,去了汨罗江畔玉笥山上的屈子祠。毛泽东的好友、新民学会会员罗章龙回忆:“在长沙,我陪润之到过许多地方。……对于湖南历史上的先进人物的遗迹,我们常去访问。如楚国屈原的故居、……”罗章龙又说:“他曾对我说,我们这样走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向前代英雄人物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丰富、意志坚强起来。我体会到,这不是旧知识分子的游山玩水,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向古代前辈、向英雄学习,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一生习诵《离骚》,推崇《楚辞》,崇敬屈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专门做了一本听课读书笔记,取名《讲堂录》,第1页就是抄录屈原的《离骚》《九歌》。屈原、贾谊在湖南的历史遗迹和给湖南留下的人文精神,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以至他25岁时写下“年少峥嵘屈贾才”这样的诗句。
?
屈子文化园
毛泽东在书信、与人交谈、会议即席讲话中,甚至在外交场合,都会不经意间论及屈原。屈原是毛泽东评论次数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在赴苏联访问的火车上,与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谈论中国古典文学。他们由《诗经》谈到《楚辞》,谈到屈原。费德林说:“据中国文学史上说,在《诗经》的无名作者之后,首屈一指的该是屈原了,他是第一位有创作个性的诗人。”毛泽东肯定道:“对,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也是我的家乡么。所以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他结合屈原所处的时代进一步分析:“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变革都会产生一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至于屈原,政治变迁是他个人的不幸。屈原艰苦地走过他的时代。他忧国忧民,力求挽救楚国的危亡。”
他们谈到南宋诗人陆游纪念屈原的诗:“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毛泽东深情地说:“是的,这些都发生在我的故乡湖南,发生在屈原殉难的地方——长沙。因为这缘故,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
屈子书院
1961年秋,毛泽东专门为屈原写下《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这是毛泽东对屈原人格的诗化赞赏。
毛泽东化用屈原的诗句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浪漫主义诗风与屈原作品如出一脉。《七律·答友人》中的“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化用的就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而“洞庭波涌连天雪”化用的则是“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
询故地事,关切岳阳发展
1955年9月至12月,毛泽东审阅并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该书有一篇是《湘阴县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文章介绍了湘阴县的五条经验:一、在水田、旱地精耕细作,增加劳力投入;二、扩大复种面积;三、加强社内的基本建设,适当安置劳动力,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四、合理安排没有入社的茶园的生产,不使与社内生产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