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要素点、线、面、体、圆等的总结和概括:
“若尺有端”(端点是形成直线的必要条件)。
“平,同高也”(平是不同物体有相同的高度)。
“方,柱、隅四权也”(方是四边、四角相等的平面图形)。
“圆,一中同长也”(圆,是有一个中心,等长半径构成的平面图形)。
这很难得,毕竟墨子比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早了百来年呢。
对于力学,《墨经》中说:“力,形之所以奋也。”“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意思是说力是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重量也可以叫做力,自下而上举起重物,是力引起物体运动变化之一例。《墨经》也说:“负而不翘,说在胜。”是关于杠杆原理的论述,大意是使用桔槔机提取重物时,本端负重,而标端不会翘起来,论证的理由在于,标端的重力距,胜过本端与重物的重力合力距。类似例子在《墨经》中有好几处。
光学方面,《墨经》提出小孔成像原理:“影倒,在午、有端与影长,说在端。”“影。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影于上。首蔽上光,故成影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影窟内也。”
大意是:形成倒影的条件,在于光线交错、有一个小孔并且有一定长度的影子,论证的关键在于小孔的存在。光线达到人的身上,光线的照耀就像射箭一样是直线进行的。光线照到人的身上,人下部的影子形成于高处,高处的影子形成于下处。因为人的足部遮蔽从下边照来的光线,所以形成的影子在上边。头部遮蔽从上边照来的光线,所以形成的影子在下边。因为人站在离墙有一定远近的地方,墙上有一个小孔,并且被光线照射,所以倒影在室内形成。这是目前有资料记载的最早的小孔成像原理。
《墨子》中还记载了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其关于光学的研究,用《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的评价,“比我们所知的希腊的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在天文学领域,墨子用“久”来表示时间,用“宇”来表示空间,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是连续不断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理论建树这么多,墨子更感兴趣的关注点,却是社会生活及其实践。这与他手工业者的出身有关。
墨翟是与鲁班齐名的杰出工匠,尤其善于制作车子。《韩非子》记载他曾经用木头制作老鹰,能够在空中飞上一天。可惜跟张衡的地动仪、诸葛亮的木马流车一样,没有更具体的记录,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怎么做到的,只留下名称和传说,长久地流传。
墨子是他那个时代的国防军备武器设计大家。关于这一点,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墨子》和《战国策》里,是他跟鲁班比试攻城与防守的案例。
楚王准备攻打宋国,责令工匠的祖师爷鲁班制成攻城的云梯。墨子听说了,认为这是不正义的侵略战争,不远千里来到楚国加以劝阻,遭到鲁班的拒绝。墨子转而提出,跟鲁班模拟比试攻守双方的武器,鲁班演示进攻一方,墨子防守。墨子解下皮带当做城池,用木片做兵器,鲁班九次运用不同的攻城器械,都被墨子抵挡住。公输班攻城的器械用尽了,墨子守城的办法还绰绰有余。楚国于是放弃了攻宋。
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应该作为解决国际纷争的示范。不要真的打架或开战,以至于劳民伤财、生灵涂炭,双方只要秀一秀肌肉,比一比国防武器,自然见分晓。可惜这么好的开创性方式没有作为传统继承下来,毕竟,战争并不只是武器的pk。
最后简单说一下墨子在世时最重要的身份标签,墨老大。墨家的领袖被称为“钜子”,类似于教主。墨翟一般被认为是第一代钜子,据说他的教派有严格的纪律和等级,成员要求禁欲,研习武术和武器,行侠仗义,舍小家而奉大家(墨家)。
孟子大骂墨家兼爱是无父,无父是禽兽,正说明墨家在儒家的宗法等级和周礼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试图另外建立一套独属于墨家的新秩序。他们建成了,而且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地几乎覆盖了整个战国。《吕氏春秋》记载了战国末期的三位钜子,孟胜,田襄子(田让),腹?,都是耿直、生猛的主,不怕死也不怕杀人,随随便便就能带着近两百号人赴死,很能体现墨家的风范和当时的势力。
只可惜,因为后继无人,墨家的逻辑思想、科学思维连同团体组织、社会影响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终于在历史长河中沉寂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只是一个学派的衰败,更是一个知识系统、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建构方式的没落。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说:“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墨学的中断,使中国科学不得发达。”
而在世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却因为有出色的徒子徒孙,慢慢的由衰转盛,直至如日中天,那一套道德学说和社会结构解读,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果然是盛衰荣辱,所遇难齐,世事安可料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