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注册

广场>传媒>Q民时报
主题:一泓清泉漾大漠——敦煌月牙泉生态嬗变记
[内容]:全文(共3页)

新华社客户端
主流价值 从新看见
立即体验
浏览量:158.5万
来源:新华社

?
新华全媒头条

查看详情
?

鸣沙山月牙泉是敦煌胜景。千百年来,沙泉共生,沙不掩泉,堪称奇观。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月牙泉快速萎缩、水位局部见底。外界曾悲观推测,不出三五年,月牙泉将彻底干涸。然而,月牙泉自2008年以来水位持续回升、水面稳定恢复。目前,月牙泉保护已从应急抢救转向科学监测、系统调理、常态化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保护月牙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数十年来,一泓沙漠清泉的荣枯消长,考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为戈壁绿洲绿色发展带来许多思考。

?
03:45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提起沙漠旅游,鸣沙山月牙泉无疑是经典打卡地。但已鲜有人记得,就在2000年前后,月牙泉曾被宣告罹患“癌症”。

从敦煌市区出发,向南行走5公里,就到了鸣沙山下。起伏黄沙勾勒出一道道利落的曲线,三面沙山环抱,突现一泓月牙形状的清泉,水波荡漾,鱼翔浅底。

?

这是敦煌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2016年9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史载,东汉时期,鸣沙山月牙泉就是当地一景。1800多年来,未见大旱之年泉水干涸、流沙掩埋泉眼、因强烈蒸发“浓缩”为咸水湖的记载。到20世纪60年代,月牙泉水域面积仍有30多亩大。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21世纪初,水位不断下降,水面持续萎缩。

资料显示,1986年至1996年,月牙泉水位年均下降22厘米。1997年至1998年降幅达40.1厘米,最低时水域面积仅2.56亩左右。当时的新闻报道惊呼:“如不及时遏制自然衰竭,(月牙泉)最多可维持到2005年!”

月牙泉缘何濒临干涸?原因有多方面。资料显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过量使用泉水灌溉,昔日一汪清泉所剩无几。此后,月牙泉还曾遭受水质污染。“更重要的原因是,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周边水环境恶化。”兰州大学教授张明泉说。

也就是说,过度索取差点葬送了月牙泉。

痛定思痛,敦煌人开始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月牙泉。

?

这是敦煌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2023年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

20多年来,月牙泉及其周边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为维系沙泉共生的微妙平衡,泉水南北两侧的沙山被封禁,人们漫步在月牙泉周边时,需要套上鞋套。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主任李瑛介绍,精心呵护之下,月牙泉平均观测水位稳步回升,至2021年突破3米,近两年稳定在3.2米左右。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积稳定在27.45亩。

鸣沙山月牙泉旅游也长盛不衰。截至8月12日,敦煌市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445万人次,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30%,相比2022年同期增长318%。其中,鸣沙山月牙泉接待游客207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近39%,成为敦煌文旅产业的“台柱”。

?

游客骑着骆驼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2023年6月7日摄)。新华社发(张晓亮摄)

月牙泉保护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频共振,再次昭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

这是敦煌鸣沙山北麓的月牙泉一角(2023年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

?

从“病急乱投医”到“中西医结合”

在距离月牙泉5公里的地方,有一处人称“十
下页.余下全文
(第1/3页/3897字/783阅)
[楼主]:.【墨家】江燕村夫 2023-08-14 13:56:28
[操作]: 赞(0) 踩(0)  @好友
[鲜花]:玫瑰(645) 查看收花记录
[送花]:1朵 5朵 10朵 99朵 龙王
分享 收藏 复制 举报 UBB
回帖列表:
回复该贴(1-120字): 通知楼主
发布新帖.返回贴子列表
[贴子管理]
收藏.复制.推荐.管理
广场>传媒>Q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