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通过周礼的改良等方式来安定社会的统治者的思想,而墨子反映的是处于社会下层民众的观点。第4点是属于墨家的误解,儒家所说的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某种力量。“天人之分”。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认同人有自由意志。“天人合一”。但是到了荀子一脉,儒家强调先尽力而为,最后才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这种“知命”。已经远离了其原始意义,含有豁出去的意思。
尽己所能的作为,掌握天命为我所用,哪里还有五十而知天命而退含义。
第5条,实在是冤枉儒家了,儒家不是自认为自己可以骄傲而骄傲,而是真诚的以为自己掌握了究极真理而引发的道德狂热,殊不知这个世界本是矛盾的,既有道德规范下允许的一种道德,是正确的。也有道德规范不允许的其他道德,也是正确的。
第6条,孔子认为有君子儒,也有小人儒。
这一条至关重要,和第五条关系紧密相关。
存在一种人,他不是完全的尊尊亲亲的儒家,同时,他对亲友尊上又不是墨家的血亲礼同。这种人,两者中”合理“部分取出,同时两者的不”合理“的成分剔除。按今天话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其理解的亲疏贵贱乃是,对朋友讲求一分为二的对待。对真心相待不计较得失的朋友是采取儒家对外标准对待,明知互相利用的朋友采取墨家标准,不敢有对外之不悦之色,亲而内疏之,为了显示自己亲切,会把本该给予真心相待的朋友的部分转移到明知利用的朋友身上,为了发泄自己的委屈,又进一步强化了,对待本来亲切的朋友的虐待理由。”他是外人”,即对他好必须是亲人,非亲人,对他好是恩惠。通过建立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最终实现了:既通过对假朋友友好,获取了不该得到的利益,又通过合理化排斥真朋友,发泄了受了获取利益的委屈。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不正巧解亲亲疏疏的杰作之一吗?
9
矛盾问题
儒家强调祭祀的重要性,却不相信有鬼神?回答:丧葬祭祀在古代受到重视,起初源于对鬼神的信仰,而儒家重视丧葬礼仪,过去以为不是由于信仰鬼神,而是出于重视去世的祖先的。但现在有人怀疑这种说法靠不住。
?
墨家思想
墨家信仰鬼神,却反对丧葬祭祀的繁重礼仪?回答:墨子论证鬼神的存在,拥护墨家的新文化学者认为,是为他的兼爱理论作张本,而并不是对超自然有什么兴趣。他关于“天志”和“明鬼”的理论只是为了教人,尤其是统治者相信,实行兼爱,将得上天奖赏;反之,将受上天惩罚。这是墨子倡导的宗教规范。而墨子残文则未必如此。
墨家取兼爱,却允许甚至辩护杀盗贼。兼爱盗贼,却要杀之而后快?回答:墨子惨痛的知道乱世的真实样子,子曰:礼崩乐坏。东周天下大乱,盗贼蜂拥而起。按墨子的话说:贼爱其室不爱其异室,窃异室以利其室。可见墨子认为,与其说是为了兼爱来防止臣子不孝君父,不如直说是为了防止盗贼产生。正是为了反对盗贼,所以墨子才以道德至上的来规范每个人爱彼此,并以此鼓动君王行他的兼爱至上的规范。由于主张爱人之身如己身的根本动机被隐藏了,所以才出现既赞扬杀盗杀贼之身却又固执的论证这也是对盗贼之身的爱。反过来说,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欺骗。尽管是善意的。但谎言就是谎言,即使重复一千次也还是谎言。墨子爱人,却产生了杀盗贼与爱盗贼的混乱,墨子说过,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可是兼爱的人的也是乱之所自起,律禁止不爱人而只要求兼爱来阻止混乱又怎么可能呢。墨子称道大禹治洪,从而使后世的墨者,多用兽皮粗布为衣,穿着木屐草鞋,白天黑夜都不休息,以自苦为极乐,并说:“不能这样,就不是禹之道,不足以称为墨者。”由于墨家史料记录实在太少,已经不能准确知道后期墨家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