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常温放置1小时的雪糕应该长什么样?
“马迭尔化成了糊状的一袋汁水,钟薛高没变形但是变软了。”2022年7月2日,家在深圳的陈娅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三天前她在自家附近的生鲜电商购买了几支雪糕,因配送未加冰袋包装,到货时雪糕已经融化,她气愤地退了货。
当天,“钟薛高31度室温下放1小时不化”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排行榜第一,阅读达到9.8亿次。陈娅洁也在社区团购群里分享了亲身经历,不少群友纷纷附和:“再也不会买了。”
消费者的关注与质疑,让这款有“雪糕界爱马仕”之称的网红雪糕再次卷入口水仗——雪糕为何不融化?配方表里的卡拉胶、瓜尔胶,长期食用是否有健康风险?
当晚9点26分,钟薛高在官方微博回应称:“不存在不融化的雪糕。牛奶、稀奶油等固形物高、水少,融化后即为黏稠状,而不是水状。产品仅使用极少量的食品乳化增稠剂,可放心食用。”
众所周知,食品添加剂长期以来可谓“污名缠身”,消费者一旦看到卡拉胶、瓜尔胶、刺槐豆胶等“胶”类增稠剂就很反感。
“实际这些增稠剂本身安全性很好,都是天然可溶性膳食纤维。”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博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热搜新闻的背后,无论是品牌互黑还是追逐流量,利用增稠剂来“泼脏水”,都对整个行业发展不利。
1
雪糕都含增稠剂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此番引起网友质疑的成分主要是“复配乳化增稠剂”,位列配料表倒数第二位,主要成分显示为单-双甘油脂肪酸酯(一种乳化剂)、海藻酸钠(藻胶)、刺槐豆胶、卡拉胶、瓜尔胶等。
钟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增稠剂在雪糕/冰淇淋中的使用非常常见,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变冰晶构造,参与形成松软的口感。同时增稠剂也可以增强产品质地的稳定性,以及延缓融化速度。
查询国内市场上的品牌雪糕配料表后不难发现,消费者熟悉的伊利巧乐兹、中街1946、和路雪可爱多甜筒等传统品牌雪糕也都有添加增稠剂。“外国冰淇淋的配方,绝大多数也加增稠剂。”钟凯说。
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成员阮光锋在微博写到,雪糕部分融化后呈现黏糊状而没有化成水样,是因为这款雪糕本身蛋白质含量达到6%,固形物含量高,含水量相对较低,所以即使化了也不会成为一摊水,跟增稠剂、食用胶无关。
阮光锋称,冰淇淋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系,它由水、糖、脂肪、蛋白、乳化稳定剂及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气泡、冰晶等构成。冰淇淋的融化速率也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制品中的空气含量、冰结晶性状以及凝冻过程中脂肪球的网络结构等等,都会影响冰淇淋的抗融性。
而冰淇淋是否更容易融化,的确与所使用的乳化剂、稳定剂有关系。在一定工艺条件下,适当添加稳定剂的确可以增加冰淇淋的抗融性,防止冰淇淋过快融化或者坍塌。
根据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要求,在冰淇淋、雪糕类冷冻饮品中,卡拉胶、瓜尔胶等作为增稠剂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无论从口感还是经济成本角度分析,添加太多增稠剂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雪糕、酸奶太过于黏稠,也会影响产品的口感。
“加多了就不是雪糕/冰淇淋,而是果冻了,所以‘长期大量’‘过量服用’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钟凯调侃道。
2
不宜谈“胶”色变
配料表中包含“胶”字的食品添加剂,让不少消费者联想到了胶水或者化工原料,但实际上这些增稠剂,绝大多数(动物来源除外)都是“多糖”和“可溶性膳食纤维”,有促进肠胃消化和排便的功效。其原理与肉皮冻、果冻、冰粉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