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注册

广场>公坛>影视娱乐
主题:《那山那人那狗》:读懂父母的时候,我们也就长大了
[内容]:全文(共3页)
有这样一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可却凭借真挚温柔的情感,触动了每个人的心。

有业内权威人士评价它:“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

虽然上映时在国内爆冷,但它却在日本狂揽8亿票房,并且一举斩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奖。

这部电影,取景于湖南的乡间,那里草木晴翠,远山如黛,秀丽的风景如同一支悠扬的田园牧歌,治愈着每一个人的心。

时至今日,豆瓣已经有超过15万人,给它打出了8.7的高分。

这部电影,就是《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儿子接替父亲的乡邮员工作,在父亲陪伴下,第一次送信的故事。

那条走了三天三夜的送信路,不仅是子承父业的工作交接之路,也是通往亲情的心路。

一座山,一条狗,两代人。

翻过无数阻碍,这对不甚亲近的父子,才终于看见了彼此。

跨越鸿沟,才能看到父亲的苦心

儿子永远也忘不了,自己刚当上乡邮员的那天。

大清早,山间还弥漫着迷蒙的雾气,儿子刚睁开眼,就发现父亲把昨晚装进邮包的信件,重新整理了一遍。

父亲以前也是做乡邮员的,儿子刚接手这份工作,他不放心。

趁着儿子吃早餐的功夫,父亲又把送信的注意事项细细说了一遍。

送信之路,着实不易。

223公里山路,3个大岔口,需要整整3天,才能走完。

父亲腿脚不好,这条路本该儿子一个人走的,奈何那只领路的狗认生,父亲想了想,还是跟着儿子一起上路了。

就这样,在暮色还未完全褪尽的清晨,父子俩踏上了行程。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父子俩却一前一后地走着,几乎一路无言。

在儿子的印象里,自己很少能见到父亲,他常年在外,一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所以这么多年来,儿子甚至连“爸”都没怎么叫过。

那些曾经在彼此生命中缺失的时间,已然形成了巨大的鸿沟,让父子俩变得疏离又陌生。

怕被父亲埋怨,一路上,儿子走的飞快。

可上山的路蜿蜒陡峭,儿子没走一半,就累得气喘吁吁。

父亲找了一处歇息的地方,解下随身带的水壶,递给儿子。

看着儿子大汗淋漓的样子,父亲若有所思。

他突然说起自己的腿病,感慨道,真是老了不中用,吃什么药都不见好。

儿子听了,安慰他,退休了,一样可以治病。

父亲显然对儿子的话不甚满意,有些不高兴地嘟哝:“我不是在说治病!”

儿子感到莫名其妙,反问道:“你不就是在说治病吗?”

父亲一时语塞,他掐灭手上的烟,看了看那个沉重的大邮包,没说话。

两百多公里邮路,十几个山坳,亲自跑了这么多年,个中艰辛,父亲当然知晓。

他只是想着,如果自己腿病治好了,就可以继续跑山路,儿子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有人说,每个不善言辞的父母背后,都是不被理解的苦心。

电影的父亲,像极了现实生活里,我们的父母。

含蓄,寡言,不苟言笑,哪怕被孩子误解也不多说。

可他们所有笨拙的努力、小心翼翼的靠近,都是想跨越代沟,离我们更近一点。

就像有人说的:

“沉默,也是一种爱的发声,听得有多仔细,就有多少千言万语。”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他们不会表达罢了。

就像时间会造成沟通上的阻碍,但无法隔绝爱。

放下成见,才能懂得父亲的伟大

稍作休息后,父子俩又踏上了行程。

因为之前话不投机,两人都隔得远远的,很快,父亲就被儿子甩出了一大截。

其实,儿子对父亲,一直是有怨气的。

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很少陪伴家人,所以儿子觉得父亲这么多年来,没有尽
下页.余下全文
(第1/3页/4008字/1202阅)
[楼主]:...    ゛一脑瓜子浆糊° 2022-01-04 10:28:25
[成就]:火全民偶像
[操作]: 赞(1) 踩(0)  @好友
[鲜花]:玫瑰(43650) 查看收花记录
[送花]:1朵 5朵 10朵 99朵 龙王
分享 收藏 复制 举报 UBB
回帖列表:
[沙发]: 已删除.
全部回帖(1)
回复该贴(1-120字): 通知楼主
发布新帖.返回贴子列表
[贴子管理]
收藏.复制.推荐.管理
广场>公坛>影视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