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并且都没出现严重的灾害。除了黄河之外,赵匡胤对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这对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下过一道命令,就是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2]
军事
军制改革
军权集中: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并调往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军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驻军一半京师,一半各地。
宋初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兵、乡兵、蕃兵四种。禁军是军队的主力,赵匡胤即位后从各方面加强禁军的实力:
首先是选练。禁军选全国精壮充任,赵匡胤最初捡选强壮士兵作为兵样,遣至全国各地,令地方照样召募,后来改为木梃,并规定尺寸,由地方官依样挑选送往京师。当时禁军的标准是琵琶腿,即大腿粗壮者,车轴身,即肩宽腰细者,身高为五尺五寸至五尺八寸。禁军聚集在京师,太祖亲自教阅,加强训练,并给以优于外州的俸禄。
其次是建置。禁军约半数驻守京城及其附近,半数分戍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禁军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一则习于劳苦免于怠惰,二则因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
最后是军权。聚集在京师的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统辖,称为三衙。三衙只在平时负责对禁军管理、训练,无权调遣。禁军的调动权归枢密院,枢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挥。禁军外出作战,由皇帝派遣将帅,并由皇帝亲自制定作战方略,将领不得擅改。这样,禁军的选练、建置、驻守、出征、行军、作战等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
统一天下
北宋建立后,分裂割据局面仍未结束:北面有契丹建立的辽政权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和西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荆南)等割据政权。另外,周行逢在湖南、留从效在泉州、漳州还建立着一些割据势力。
?
宋灭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形势图
赵匡胤鉴于“地运南趋”“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各国力量较弱,北宋财力不济而辽政权实力又比较强大的现实,在征询了张永德、赵普等大臣的意见之后,完整地提出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努藏空虚。必先取巴蜀(后蜀),次及广南(南汉)、江南(南唐),即国用富饶矣。河东(北汉)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翰,侯富实则取之。
建隆三年(963年),赵匡胤派慕容延钊、李处耘出兵两湖,灭荆南、湖南。从此,宋军西逼后蜀,东胁南唐,南可直取南汉,战略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次年,派王全斌、崔彦进、刘光义(刘廷让)、曹彬分兵两路向四川进攻,乾德三年(965年)灭后蜀。开宝三年(970年),赵匡胤派潘美率军进攻南汉,次年灭南汉。
至此,南唐已陷入宋军包围之中。南唐主李煜大为恐惧,向宋朝上表,自动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开宝七年(974年),曹彬、潘美率十万宋军,战船千艘,自荆南顺流而下,向南唐发动进攻。开宝八年(975年),宋军直抵金陵城下,十一月,金陵城破,南唐后主李煜出降。
南唐覆灭后,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用强大的政治压力,迫使江浙的吴越国和割据漳、泉的陈洪进纳土归附。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