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总”到“脆皮青年”,胡歌告别乱花迷人眼的上海滩,转场到影片《走走停停》中,饰演文艺青年吴迪,北漂十年最终惨淡回乡,寻求另一种生活可能性。没有“宝总”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吴迪走走停停,观众也跟随他的视角,与他的父母、妹妹、高中同学相遇,也随之体验了一把人近中年却一切未知的待定人生。
“脆皮青年”,这个词本意是指青年群体生理健康方面的脆弱,后来被不少年轻人拿来作梗自嘲。《走走停停》中,吴迪的经历就像是千千万万“脆皮青年”的缩影,三十而立,理想搁浅,又无法接受黯淡无光的生活,拧巴又不甘,心中的理想也就成了“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虽然选择的主题很现实,但整部影片的呈现方式却是轻喜剧风格,镜头充满了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关照,有一种平实温暖的美。
近几年,影视剧悄然兴起一个新的分支——返乡剧。青年“返乡”“洄游”的身影在荧屏上逐渐增多,《去有风的地方》《故乡,别来无恙》《小城故事多》《幸福到万家》等都是典型的优秀作品。
纵观这几年的返乡剧,在内容创作上存在若干共性,故事层面多是主人公在大城市陷入人生的瓶颈期,选择回小地方疗愈,他们在故乡经历种种挫折,最终收获亲人的抚慰、爱情的美好、友谊的真挚,在故乡找到人生的无限可能。
不过,在这些共性的背后,返乡剧似乎也陷入某种程式化的窠臼。在相似的返乡动机下,剧情多是“创业+X”的故事走向,收尾基本都是主人公爱情事业双丰收,同时带动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的美好结局。这样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故事仿佛童话,固然疗愈人心,但在现实面前,似乎不接地气,过于悬浮。
而《走走停停》则跳出了返乡剧主流的叙事模式,影片里几乎没有显见的成功者。吴迪北漂失败,返乡求职被现实狠狠捶打,尝试自拍电影最终只能靠开出租车谋生。然而他却依然松弛到骨子里,他的父母也没有传统家庭对“废柴”子女的焦虑或压抑,影片中人物都带着自己的小追求、小秘密,在他们身上不见被不如意摧残后的愤懑、刻薄,反而有着认清生活真相后的坦然和乐观。
川渝地区自带特别的气质,有着乐观、舒适、开放的精神,生机勃勃又不乏底蕴的独特风采。选择这样一处可归的“故乡”,《走走停停》主创的笔触是温柔的,关于亲人死别、恋人未满、事业艰难,都柔软地点到为止。并不是所有人的故乡都有无限可能与机会,不过越来越多的地方也如同影片中的故乡一般,拥抱“洄游”的年轻人,能给他们继续向前走的勇气,也能温和地托住他们的失落。
不少年轻人不再信奉世俗的成功学,转向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以寻求人生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性。《走走停停》看到挣扎在理想与现实困境中被忽视的大多数,理解他们去与留、进与退的挣扎。导演龙飞说,“我们希望影片传递自洽的心态,放松一点,允许一切发生。”
《走走停停》没有大团圆结局,没有美梦成真,却有着充满力量的真实,它把生活的种种鸡零狗碎、五味杂陈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真诚的笔触娓娓道来:不必执着于使劲往前走,走走停停,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如此简单的浅浅的治愈,可以暂时抚平那些卷不动也躺不平的人们的精神皱纹,给“困在社会时间表”里的人些许踏实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