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之者”, 立论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即历史的经验和知识。第二表:“有原之者”, 立论要“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依据民众的经历, 以广见闻。第三表:“有用之者”, 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
?3.生产知识技能教育墨家学派是先秦诸子百家唯一具有科学意识的学派。它强调生产、军事科学技术知识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墨子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特征,“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是客观存在,但无论哪个等级的人不劳动或轻视劳动都是不应该的。因为劳动是人和禽兽的区别之所在。在劳动意义上, 各阶级的人是平等的, 墨子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这就是墨子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墨子的科学生产知识主要载于《墨子》一书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篇目中, 这六篇被合称《墨经》。在中国先秦各学派的典籍中,《墨经》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之丰富是独一无二的。
三、教育教学方法:“不扣必鸣”“述而且作” “言行一致”
墨子的教育教学方法带有鲜明的学派特色。?1.“不扣必鸣”?:墨子不赞同儒家“拱己以待”, 即消极等待的教育方法, 强调主动教育。他认为强调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固然不错, 但未免太不主动了,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教师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这和墨子提倡的“为力”“强为”“有道肆相教诲”“有道者劝以教人”的主张是一致的。他还说“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公孟》)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2."述而且作”:孔子自述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子批评这种“述而不作”说:“公孟子曰: 君子不作, 述而已。子墨子曰不然。人之甚不君子者, 古之善者不述, 今之善者不作; 其次不君子者, 古之善者不述, 已有善则作之, 欲善之自己出也。今述而不作, 是无所异于不好述而作者矣。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 今之善者则作之, 欲善之益多也。”由此可看出墨子认识到人类的创造继承发展是有一个过程,它提倡每代人和每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3.“言行一致?”:墨子强调言行一致。故有“言必信, 行必果, 使言行之合, 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墨子认为, 凡是说话不守信用, 心无诚意, 在行动上必然不果断, 即所谓的“言不信者, 行不果。” 在学术研究上, 墨子同样强调实践, 知识是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得来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某个人的新发现, 需要以过去或现在群众已有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为基础。??4.“量力而为”:?墨子在教学中还提出了量力性原则。他认为一个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 难以同时进行几个方面的学习, 所以就应该量力而学。量力原则不但是对学生的提醒, 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师而言,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特点和个体差异, 从而对学生实施既因材又量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