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古代,有一座清幽的寺庙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寺里住着一位法号为“智空”的和尚。这和尚虽然整日与青灯古佛为伴,但生性豁达,又颇具慧根,常能说出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妙语。
离寺庙不远的山脚下有个小村子,村里有个秀才,名叫李文轩。此人饱读诗书,才高八斗,自恃有才,常有些傲气。这一日,李文轩心情烦闷,便想到山中走走,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寺庙。
李文轩见到智空和尚正在庭院中打扫落叶,便上前施礼道:“大师,在下李文轩,今日特来与大师一叙。”智空和尚抬头一看,见是个书生模样的人,便微笑着回礼:“施主前来,不知有何事相问?”
李文轩笑道:“听闻大师颇有智慧,我今日特来请教。我常读古人之书,书中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师以为如何?”智空和尚轻轻摇头,笑道:“施主,这世间万物皆有其道,读书固然可增智慧,但也不可轻看其他。就如这寺庙中的一草一木,皆有佛性,扫地砍柴亦能悟道,又怎会是下品呢?”
李文轩有些不服气,说道:“大师,那读书之人可治国安邦,可立言传世,岂是扫地砍柴可比?”智空和尚放下扫帚,走到一旁的石凳坐下,示意李文轩也坐下,然后说道:“施主,治国安邦需要才学,但若无百姓辛勤劳作,何来衣食住行?若无工匠精心打造,何来安稳之所?就如同这寺庙,若无人修缮打扫,僧众又如何安心修行?万物相辅相成,并无高低之分。”
李文轩沉思片刻,又道:“大师,那依你之见,读书人的价值何在?”智空和尚笑着说:“读书可明事理,知善恶,能将智慧传播于众人。但不可因此而自傲,应心怀谦逊,如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施主熟读诗书,当知满招损,谦受益之理。”
李文轩听了,心中有些惭愧,又道:“大师,我在村中常与人争论学问,总觉得他们见识浅薄,如今想来,是我错了。”智空和尚点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与人争论,若只为争一时之长短,而失了和气,便是本末倒置。学问应是用来提升自己,帮助他人,而非炫耀之资本。”
两人正说着,一只蝴蝶飞了过来,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李文轩见状,说道:“大师,你看这蝴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真令人羡慕。”智空和尚看着蝴蝶,说道:“施主,这蝴蝶虽看似自由,但也受四季之限,花期之约。世间万物皆有其束缚,人亦如此。但人可通过修行,突破心中之束缚,达到心灵之自由。”
李文轩又问:“大师,那如何才能突破心中之束缚呢?”智空和尚回答道:“需放下执念。就如这蝴蝶,若执着于某一朵花,便会错过其他美景。人若执着于功名利禄,便会被其所累。施主读书求功名,本无错,但不可让功名成为心中之枷锁。”
李文轩听了,若有所思。这时,天空飘起了细雨,智空和尚带着李文轩来到寺庙的回廊下避雨。李文轩看着雨中的寺庙,感叹道:“这寺庙在雨中别有一番韵味,宁静而祥和。”智空和尚说道:“宁静源于内心,施主心中若能放下浮躁,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这份宁静。”
雨渐渐停了,李文轩起身告辞,对智空和尚深深一揖:“多谢大师今日教诲,李文轩受益匪浅。”智空和尚微笑着送他到寺庙门口:“施主慢走,望施主能常保一颗平常心。”
过了几日,李文轩又来到寺庙,这次他带了些书籍。见到智空和尚后,他说:“大师,我上次回去后,想了很多。我觉得自己以前太过狭隘,这些书籍是我家中所藏,希望能放在寺庙中,供僧众和其他有缘人阅读。”智空和尚双手合十:“施主此举善莫大焉,知识共享,能让更多人受益。”
李文轩又道:“大师,我近日读书,对佛经也颇感兴趣,但有些地方不甚理解。”智空和尚便与他一起探讨起佛经中的智慧,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谈到“因果轮回”,李文轩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