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核心元器件、关键电子材料、终端制造等关键链条;陕西将在能源、化工、制造、农业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各地纷纷明确细化措施,加速“数实融合”。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地方发展势头来看,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前景广阔,但未来仍需要在因地制宜上进一步下功夫。
程楠认为,要结合地方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探索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重点和发展路径,同时不能把新质生产力直接等同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忽略了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巨大潜力。“需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融合化、平台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特征,在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深化网络协同创新、发挥应用牵引作用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匹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程楠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