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里,看三三两两的鸟儿在眼前跳来跳去觅食,又或是在光普照的花丛前,看双双对对的蝴蝶在花间追逐飞舞。若再遇上一个细雨菲菲的雨天,可一个人去到上面,就那样一个人静默地站在雨雾中。看那纷纷扬扬的雨,把远处的山,近处的建筑,以及世间万物皆笼罩在淡烟若雾的网里。那时,你会感叹事物的渺小,感叹宇宙宏博。又抑或就那样静静地站着,用心去聆听,细雨落在身边发出的那如万只蚕儿啃食桑叶般的沙沙声,听着听着,内心便变得安然又宁静了。
置身红尘,对于人世间的诸多纷扰与嘈杂我终是不习惯的。在母亲故去的这六年中,茫茫人海负痛一隅,一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每一个风来雨去的黄昏,仅与自己喜爱的文字痴缠着,在许多寂静的夜晚,时常那样一个人,一盏灯,一册书,独自在悠长悠长的时光与文字中穿行。
过去六年中的点点滴滴,无论迹遇是怎样的,都密密的把它缝合在心底,不惊扰,不释放。只待经年以后,寻一个落雨的黄昏,煮一壶清茶,铺一纸素笺,用指尖倾泄的温度去感知这个世界,并把它在心里生成一朵迎春的花儿。对于世态的炎凉,人生的种种况味,一一品味过后,仅付诸一抹淡馨的浅笑。
离群索居的六年中,对于常人来说许是难耐且又孤寂的,然而孤寂,对于一个内心悲痛难释的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当独处的时间久了,内心反而生出一些对平素生活的渴求及现世的安稳来。只是对于外界那种光怪陆离、灯红酒绿的生活,不迎合,亦不抗拒。曾经读雪小禅的文字,她说“更多时候,孤独的人都养着一只精神的孔雀,在后花园里散步。“我想那只养在精神世界里的孔雀,于每一个尝试过孤独亦能在孤独中安之若素的人来说,它所承载的也许是一种浸染过纸墨馨香的文化背景,也可能是安之若素的淡然情怀……
然而对于一个喜欢文字且又于纸笺翰墨中穿行的人而言,或许至牵手它的那一刻起,本就已迈上了孤清之旅,如那个在孤独中演绎出一畦荷塘、千年月色的大文人朱自清,如再别康桥的徐自摩。他们何尝不是把一腔清冷,满怀孤寂演绎到了极致。
然而在我们的生命中,无论孤单也好,清冷也罢。在生命里那些且行且歌的慢板中,每个人衷爱的事物不一样,于是对于人生的感悟及看待事物的眼光亦不尽相同。世间百态,芸芸众生,我相信喜欢山珍海味锦衣华服的大有人在。然而于我而言,生活中的一杯清茶、一袭素衣、一张素面、过那种最为平素安宁的生活,哪怕它是孤寂的,便已足够。
人群中,要怎样的陪伴,才能抵得过心灵与文字之间的那种相知、相惜、与相契呢?
在过去的六中,当我一次次行走在这座城市的边缘,当我一次次面对北上的列车泪落如雨,文字本身赋于我的感触;是独旅孤清中的那一萤灯光,是生命惆怅中的那一线微光,是平铺直诉的娓娓道来,又抑或是古诗旧词中飘散而来的缕缕暗香。无论着情,着景,它给我内心的感受皆是安然、温暖、而又澄净的。
六年来,在文字中走着走着,痛渐渐少了,心渐渐宽了。此时,在这个繁花凋落的深秋,当我再一次拾起无比衷爱的文字,那颗在伤痛与尘世外游离了六年之久的身心,一下子有了归家的感觉。
是的,也许至牵手文字的那天起,我们便在这个广阔而又浩瀚的网络里认识了那些与我们有着共同爱好与梦想的人。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美丽的深秋,当我追寻着文字的馨香走进文字花园。我终有勇气告别六年前的那场盛大伤痛,终有勇气敞开心扉,走进人群,走进网络,接触到那些喜欢文字,且从灵魂中散发出香气的那么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