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论,保证了改革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
?
“人民”二字重千钧——“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2023年11月29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外来人口占比高的闵行区,走进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作为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的重大改革,近年来,上海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让更多新市民、年轻人实现安居梦。
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多的郑岚予热情地将总书记迎进自己租赁的新居:“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在上海有了一个家。”
考察中,总书记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改革开放的原动力、出发点。
一切由此启程,一切因此壮阔。
——站稳人民立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中选产品平均降价约70%,运动医学类耗材平均降价74%、预计每年可节约67亿元……12月4日,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结果完成公示。
针对药价高、看病贵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大力气啃“硬骨头”,取消实行60多年的药品和耗材加成,建立集采制度。截至目前,9批集采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医保目录新增618种药品减负超5000亿元,药价虚高乱象得到有力纠治。
?
在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儿童ICU病房,医护人员为完成靶向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的4岁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加油鼓劲(2022年1月1日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我国首个获批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进口药物,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每针价格近70万元。在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谈判中,以3.3万元每针的价格进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从农村“厕所革命”到城市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到推进清洁取暖,百姓的一件件一桩桩“小事”被摆上中南海的议事案头,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
?
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庄墓镇枣林社区,志愿者指导居民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2023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以改革促脱贫攻坚,压实各级责任体系,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局面,创造了8年间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伟大奇迹。
?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中)一起直播推销土特产(2020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打破多年的城乡壁垒,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强基金互济余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强化兜底保障,房地产制度改革为1.4亿多困难群众解决住房难题;为中低收入群体减负,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致力于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改革不断缩小地区、城乡间差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2000多个改革方案,大写的“人”字贯穿始终,从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织密一张张民生保障网。
?
在山东省乳山市城区街道腾甲庄村幸福食堂,志愿者为老人们配送午餐(2023年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着眼长远根本,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需要。
北京西城区一处出租房里,49岁的外卖骑手张先生正在家安心休养。
今年初,因送单时碰到护栏摔倒,张先生左腿粉碎性骨折。“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