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参观后说:“上海取得的这些科技创新成果,让我感到很踏实,有了更大的信心、更足的底气。”
科技创新,也给中国经济稳步前行带来了信心和底气。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脱钩断链”的打压,我国加快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
?
△2023年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驶下生产线。
今年,置身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复苏曲线——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三季度以来,生产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无论是十年来的稳定增长,还是较短时间内画出的复苏曲线,都印证了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
11月2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9%,低于上次预测的3.0%。中国经济预计将增长5.2%,高于上次预测的5.1%。
今年以来,在地缘政治危机、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外溢效应、一些美西方国家大搞所谓供应链“去风险”等负面因素下,全球经济艰难前行。
在多重不利因素面前,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全球企业提供广阔市场前景,并以稳定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成为国际大循环重要支撑。国际机构近来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
△链博会数字科技链展馆一展位前,观众正在试戴AR眼镜。
刚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共签署合作协议、意向协议200多项,涉及金额1500多亿元人民币,实现了促进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中外企业互动的预期目标。
这是中国为世界打造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的一个生动缩影。
第六届进博会意向成交784.1亿美元创新高,近200家企业已提前签约第七届;第二届数贸会汇聚超800家数字贸易企业,筹集100余项首发首秀首展成果……今年,中国举办多个国际盛会,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注入“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的确定性。
“‘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一切愿意与我们合作共赢的国家,我们都愿意与他们相向而行,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统筹好内与外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
?
△2023年9月28日,中欧班列长安号第20000列从陕西西安国际港站开出。
在陕西西安国际港站内,伴随一声汽笛长鸣,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长安号缓缓驶出。
很难想象,10年前,西安国际港站还只是个四等小站。如今,港站已拥有全国首个内陆自动化无人码头,能满足中欧班列长安号每年一万列以上的开行需求。
横跨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打造了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来自中亚的小麦、蜂蜜等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中国制造”走向海外。
?
△2023年11月11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揭牌仪式在喀什综合保税区举行,首批35家企业入驻。
11月1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次“扩容”,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一个多月来,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诸多实质性进展——喀什片区首家电子企业在新疆喀什综合保税区投产,新疆自贸试验区首家现代服务产业园在乌鲁木齐片区落地运行等,助力建设亚欧黄金通道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作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我国自贸试验区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禀赋优势与区位优势,一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促进国内大循环,一方面以全面开放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促进国际循环,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释放市场增长潜力。
?
△图为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浙江宁波舟山港前10个月集装箱吞吐量超3000万标准箱。
如今,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
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之比由2012年的18%降至2022年的14.7%。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一。
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大环境下负重前行,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并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程昱
视觉丨江雨航
责任编辑:贾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