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星巴克看见这样一幕:
一位妈妈,给女儿点了杯咖啡和一个甜点,自己却只要了杯免费的冰水。
妈妈嘴上说着自己不爱吃,却又忍不住感慨:
“别看就这么点东西,可花了我大半天工资呢。”
妈妈的本意,或许只是想教育一下女儿,强调一下自己的付出。
但女孩却明显难以再咽下眼前的食物,脸上尽是掩饰不住的内疚和自责。
我在旁边看得很不是滋味。
李雪琴在谈到原生家庭的话题时,曾说:
“当下,很多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里面,牺牲感都特别重。
最基础的包括,这排骨给你吃,我嗦一嗦那杆;
这鱼最好的地方都给你,我吃那刺多的鱼尾巴。
可是,明明这条鱼很大,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不好的那一部分,反复强调自己的付出?”
是啊,很多时候父母的付出和给予,本应该是爱的表达。
但当这种“付出”变成了“牺牲”,就会过于厚重,反而成了束缚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