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和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增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突破大循环卡点,着力消除瓶颈制约,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
“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今年以来,无论是全国两会参加团组审议讨论,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还是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外媒评价说,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是中国谋求更大程度技术独立的重要一步。
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不断夯实科技基础能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
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中国加快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
提升大循环韧性,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2021年,我第一次参加论坛闭门会时,会场上50%的厂商是我们的客户;去年则是70%。这次闭门会我又算了一下,是100%。”7月在上海举行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国产车规级AI芯片厂商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感慨良多,“这个进步是实实在在的!”
从50%到100%,正是产业链不断走向自主可控的生动缩影。
产业基础能力——2019年7月底,这个新概念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
时隔一个月,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今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说,下一步,要在补短板、锻长板这两个方面集中发力。补短板,紧紧围绕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锻长板,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提高产业链核心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中国把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最关键的“胜负手”。
夯实大循环支撑,确保战略性资源稳定供应,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河北省张北县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现场,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缓缓转动。
“这一示范工程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破解了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集成应用的难题。”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的建成投用,保障了源源不断的绿电稳稳当当“送”出去。
能源是基础性产业,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作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如何有效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始终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