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共话传承保护 共谋创新发展 共赴美好未来——2023北京文化论坛观察
?
新华网
2023-09-15 23:45新华网官方账号
关注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题:共话传承保护 共谋创新发展 共赴美好未来——2023北京文化论坛观察
新华社记者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2年度十件大事”发布,促成文化项目签约52个,地坛书市、“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中外嘉宾建言献智、启迪未来……14日至15日,古都北京迎来文化盛事。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诚邀600多名中外嘉宾共议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共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汇聚智慧力量。
文脉赓续 活态传承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
青云胡同,三里河畔,精彩好戏在颜料会馆上演,引来观众阵阵掌声。论坛召开期间,丰富的现场观摩活动让参会嘉宾深入领略北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丰硕成果。
“老会馆等正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吸引着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戏曲文化。”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看来,非遗保护传承不仅仅是文化认知,更是传承人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是生动的文化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的文化成就才能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保护。通过一代代的传承,才能永远保持青春。”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弘扬是目标。”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通过数字化等手段全媒体传播展示敦煌文化,面向全世界讲述敦煌的故事。”
论坛上,中外嘉宾就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等话题展开交流。论坛期间,“埃及文物展”、中轴线数字文化消费综合体等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签约落地。
“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精神宝库,通过各国的相互理解、平等交流、通力合作,它将成为创造现代文明成就的灵感与起点。”希腊文化部副部长赫里斯托斯·季马斯说。
文以兴业 创新赋能
登上首钢滑雪大跳台,感受冬奥冠军同款高度;闲逛六工汇,体验一站式吃喝玩乐游购;走进高耸的炼铁高炉,参与中国科幻大会等大型活动……首钢园区的“华丽转身”,成为论坛上众多业内人士热议话题。
近年来,一批由老旧厂房、街区打造而成的文化新场景相继“解锁”,在工业园区中逛市集、看展览、品美食,正成为当下北京乃至全国多地文化消费中的新选择。
“消费需求变迁、科技进步和业态创新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逻辑基础。”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城市展览馆、科技馆、现代艺术馆更应该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优先接口。
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运动员入场仪式中,一条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蜀锦编织而成的“锦绣之路”延展开来。论坛上,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分享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借用光影技术呈现一段七彩丝线流淌在地面的效果,用高科技沉浸式的方式寓意年轻人锦绣前程。”陈维亚说,要将传统创作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用好全息影像、AI交互设计等各种新技术,助推新时代舞蹈艺术创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要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前沿技术,创造更多创新成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