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也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
天不生润之,华夏万古如长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共和国伊始,度过了抗美援朝与世界头号军事强国过招“小试牛刀”的立国维稳阶段。毛泽东挟人民战争的余威,把“群众路线”发挥到极致。发动亿万群众走组织起来的道路,继续发扬为革命事业“损己而益所为”的献身精神,取舍个人当下小利避免将来国家大害;忍痛当下一己小害趋向将来国家人民公利。勤俭建国,节用兴邦。在“内外交困”的国内外险恶条件下,翻身做主人的劳苦大众含辛茹苦积累了第一桶“启动”资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成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发挥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两弹一星,奠基国威。毛泽东豪情万丈:“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正是这种“群众路线”深入人心、大获全胜的诗意写照。
当亿万劳苦大众扬眉吐气真正当家做主人不再“华人与狗”相提并论,当中华民族以其崭新的精神面貌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泽东高瞻远瞩,创造性地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继续走群众路线。他要与孔儒依赖路径的“士与王共治”模式彻底决裂,要把“群众路线”进行到底。
“群众路线”说到底是一种与“官本主义”对立的“民本主义”。历史上,民本思想曾为儒墨两家共同标榜。但在孔儒那里,“民”只是工具,孔子和老子一样,主张“愚而使之”;在墨子那里,“民”是目的,墨子主张“智而利之”。墨子所代表的草根文化和草药主义,势必将重民重情的民本思想贯彻到底。这也是墨学理念的根本特征。是毛泽东创立“群众路线”凭借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毛泽东一贯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一贯主张“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即是这种从民本思想到“群众路线”的实践运用。我们尚记得毛泽东“进京赶考”前著名的“窑洞对”,要打破“黄氏周期律”的怪圈,就是要靠走民主的道路。
从树立平民英雄“雷锋榜样”做起,通过全民学习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老三篇”,贯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系统开展大力倡导大公无私集体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教育,塑造人民群众平等、民主的“公民意识”、实行社会主义公天下的基本保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当一个有着六亿人的“民权主体”的国家真正以主人翁身份参入国家大事时,文化大革命这种史无前例的大民主形式就是新时期下、党的“群众路线”的充分表现。毛泽东直接赋予人民大众参政、议政、管理国家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可以昂然对依然有着“皇权本位”的党内“走资派”说“不”!所谓“党内走资派”,只不过是新形势下“士与王共治”的新的表现形式罢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就是要将“群众路线”进行到底!文化大革命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唯一全民参入却没有颠覆国家政权的大民主形式。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后毛泽东时代儒化意识形态的全面复辟是不言而喻的。孔儒仕文化乃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士与王共治”,悄然改头换面,依然要走孔儒“依赖路径”的回头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毛泽东是有史以来唯一打破过“士与王共治”孔儒藩篱的革命先行者。对于红色中国的未来走向而言,唯一的试金石,是对“群众路线”的坚持与否。
故此,有必要对毛泽东思想的奠基之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做一点评。在“士与王共治”的历史格局下,《报告》中所发生的事情此前两千年屡屡发生,或为轻,或为重,其时为著。《报告》中所发生事情此后还将屡屡发生,或为缓,或为急,或为缓急并重。如同当年墨子献书楚惠王,《报告》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与时俱进,永远不会过时、 落伍。《报告》里描述的农民运动是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