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文化的精华转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借鉴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但它已不只是一个理念,而具有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借鉴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它已转化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环保制度和相关法规的保障。文化与文明的转化也体现了人们的历史观,体现了人们的实践选择。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传播,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未必会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果实。
臧峰宇:是的,花朵需要授粉才能结果,文化需要在传播中实现转化。经典永流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选择和传播的结果,文化传播的结果总会体现为历史印记,或者可以将这种印记视为承载观念的事实,对这些事实的认识和判断体现了文化价值观。我们将中国文化想象成一条历史的长河,有些河段可能九曲十八弯,但终究是大河向东流。这条文化长河的流向和流速与社会结构有关,这实际上是关于文明的话题,从文明角度可能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实践内涵。有生命力的文化观念总要实现实践转化,转化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应当从文化出发理解历史的形成过程,而应当从历史事实出发理解文化的形成过程。
陈先达:我们的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存在于现实之中。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传统文化作为事实具有客观性,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取决于当代人的价值观,取决于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现实的关系不是“因为”和“所以”的关系,而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根本上说根源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根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有这些思想,我们才实行这些政策,而是我们的社会现实需要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臧峰宇:这实际上体现了文化研究的现实性问题,研究任何具体的文化形式,未必都要考虑现实性问题,但研究文化发展的总问题,离开现实性就无法把握问题的关键。我认同您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现实的关系不是“因为”和“所以”的关系,是基于当代社会现实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所以然”和“所当然”,然后探求如何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
文化认同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粘合剂
臧峰宇:文化的古今相通意味着文化传统的延续,文明的建构体现了问题意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建构制度文明,要发展治理文化,促进文化治理。我最近重读《哥达纲领批判》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感到其中关于治理的内容很有价值。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也提供了思想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这里有一个从历史中汲取治理智慧的问题,与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时代化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复兴并不是要重写历史,因为历史是不可复制的,民族复兴是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创造未来。
?
陈先达:历史是处于一个时代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品读历史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如何看待历史,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其实,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的评价不可能改变已经过去的历史事实,而只能改变历史观,这就又回到文化的时代化问题。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还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确立的社会主义生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