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点杯饮料或咖啡,一边休息一边观看江景。”
铜陵市图书馆滨江分馆所在的江边,几年前聚集着众多货运码头和修船厂,长江大保护政策实施后,这些建筑全部被拆除,原址被改造,沿岸生态逐步被修复,成为一座滨江公园。“市政府先后投入2亿多元对江岸进行生态修复,如今这里鸟语花香、水清岸绿,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李晨成说。
?
铜陵将江边污染的货运码头拆除,在遗址上建造江边书屋,深受市民喜爱。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产业优: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
长江铜陵段右岸岸线长56.72公里,岸线1公里区域内却曾有化工生产企业20家,较为密集。
在破解“化工围江”的过程中,铜陵市铁腕治污,对20家化工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其中关闭拆除5家化工企业,对15家化工企业进行了改造提升。
“关停并转,首先要变的就是发展理念。”铜陵市发改委长江办主任许盛槐说,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必须破解“化工围江”困局。
铜陵有色金冠铜业分公司是一家坐落在长江之畔,生产电铜和硫酸等产品的冶炼企业。近年来,在绿色发展、铁腕治污的背景下,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金属回收率,不仅实现了冶炼废渣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制酸系统低温余热回收和尾气超低排放等绿色冶炼目标,还达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环保效果。
如今,铜陵正积极引进铜基新材料精深加工项目,逐步摆脱原材料初级加工阶段,形成“板、带、管、棒、线、箔及粉体”等多条产业链。近期,铜陵又出台方案,推动铜基新材料产业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产业深度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
?
马鞍山长江边环境优美,吸引市民前来休闲观光。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瑞泰马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马钢耐火材料厂,位于马鞍山市薛家洼附近,曾是一家污染较重的企业。
2017年,瑞泰科技与马钢集团合资成立瑞泰马钢,随后整体搬迁至工业园区。近年来,该公司通过转型升级,打造智慧工厂,蝶变成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在马鞍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化锋看来,高品质生态环境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目标定位上,我们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在工作推进上,我们以环保整改倒逼产业转型。通过整治环境突出问题打造了一支环保铁军,培育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高品质生态环境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回流马鞍山。“近3年,我们每年有一两万人净流入,去年净流入人口2.9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长三角城市,27%是南京人。”黄化锋说,有一次,他去南京一所高校拜访校长,对方告诉他,该校有60多名教职员工在马鞍山市购买了房产,“现在南京许多高校老师和毕业生被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所吸引,选择到马鞍山置业、创业。”
高质量发展倒逼马鞍山企业转型,投向环保产业,打造环保铁军。据统计,目前马鞍山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有14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00家,2022年产值规模超600亿元,初步形成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四大板块,一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迅猛成长,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我们铁腕治污,失去了100亿元的产值,却收获了600多亿元的环保产业。”黄化锋说。
长江两岸,正渐渐实现水清岸美。与此同时,新产业崛起,新动能澎湃,安徽各地竞相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
俯瞰马鞍山港。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2016年以来,安徽通过主动压减、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