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有望让民营企业起而行之,新赛道上驰骋起来!
服务之后如何“再赋能”?
今年上半年,广东企业贷款超10万亿元,同比增长17%;银行业新增信贷投放1.28万亿元,近一半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沿着“钱流”看广东民营经济,看到的是市场的韧性和活力,折射的是民营企业“重仓”未来的信心。
信心之外,广东企业家们还爱把“食自己”三个字挂在嘴边,意思是自力更生靠自己打拼一片天地 ,这正是广东企业家们独立自主、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精神的真实写照。
让民营企业在宽松的营商环境中自如地施展拳脚 ,扎根广东“放心投”“投得好”的同时,政府如何不缺位、不越位,有为而不“乱为”?这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之外,亟需回应的问题。
?
今年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企业不仅需要政府及时减压纾困的好政策,更盼望在遭遇急难险重时及时赋能。换言之,政府不仅要为民营企业大胆“撑腰”更要在关键时刻为其“撑伞”。
就在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广东东莞促进民间投资的典型经验获得重点复制推广。近三年,东莞每年的民间投资规模均保持在1400亿元以上,三年总投资5004亿元,制造业大市依然是经久不衰的民企投资热土。
打破隐性投资壁垒、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让东莞民间资本“投得顺”,而政府为敢于创新的中小微企业“试错”托底的政策,则让更多企业“敢于投”:今年以来,东莞设立新一轮50亿元扶企纾困专项资金,为无贷款记录的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做“1+1+N+N”首贷服务机制,推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投放量和本外币贷款增量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政府的敢担当,推动了企业的敢尝试。
“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本地优质合规民营企业‘白名单’”“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放眼广东,越来越多对民营企业包容性强、允许试错的政策在广东落地生根。支持企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同时,更是广东企业家精神和政府服务更加精细化“双向奔赴”的集中体现。广东正用给予企业得以“从头再来”的支持,铸就企业东山再起的底气。
环境之上如何“建生态”?
在刚刚公布的 《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广东以76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二。
与此同时,广东也是“小巨人”企业大省,国家级专精特新上榜企业867家,总量同样位居全国前列。
错落有致的“企业森林”,既是广东民营经济所处的市场环境,更构成了广东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壮大的生态系统。
?
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相关意见反复提及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而具体到广东而言,除了为民营企业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着眼于全产业链、生态链,形成“全体系支撑”。
一言以蔽之:不只要看到行业整体和大企业的增长,而要时刻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民营企业的成长。培育民营企业,广东选择沿着产业生态链“精准滴灌”,形成全新的梯度培育体系。
就在今年,广东省发布《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明确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价或认定标准,结合广东实际设置“特色化指标”,对产业链上不同位置、不同层次的企业实施针对性、精准性资金政策帮扶,也借此为“大企业”培育坚强的产业链伙伴。
今天,在众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形成的一片林荫之下,催生了一批充满活力的“隐形冠军”。大小企业间协同创新,不仅让凭本事、靠创意吃饭的初创企业也不愁成不了“小巨人”“独角兽”,更让全生态链迸发出不断突破创新的活力。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广东要从原来的追求规模性增长,转变为追求结构、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增长,也必须培育新的动能和市场基因。因此,塑造企业成长的大生态的过程,不仅是广东支持民营经济的实招,其中更有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为广东民营企业带来更多挑战,也带来更多机遇。无论如何,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确定。应对来自多方的不确定性,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进一步调动各类企业和广大企业家的创新力创造力。支持民营经济行稳致远更慢不得、等不起。
作为全国民营企业主体最多的省份,有“善政”之外更呼唤及时“善为”,促进、壮大民营企业落实政策不能悬空,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深深扎在南粤这片土地上。
(总台记者 林丽丽 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