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手畏脚。有些沙漠改不好、改不了,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在巴彦淖尔实地调研后,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了“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时代号召。
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统筹一体化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之义。
总书记的调研足迹,贯穿着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主题,也蕴藏着生态治理的系统观念。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新征程上,如何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5个重大关系。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内蒙古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之称,17种矿产资源查明储量全国第一。未来发展是继续靠山吃山,还是另谋出路?这成为了一道必答题。
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中环产业园。屏幕上,红线、蓝线交织错落,勾勒出新能源发展的勃勃生机。
“接下来有什么计划?”总书记问。
“预计到2025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外送电量翻两番以上。”当地负责能源产业发展的同志答道。
总书记叮嘱:“内蒙古能源产业长期以来以煤为主、因煤而生。但是产业太单一不行,多元化发展是方向。能源建设不能光靠传统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
△近年来,河北沧州黄骅港破解“一煤独大”格局,努力打造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
河北黄骅港位于渤海湾穹顶处,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
“现在港务系统建得越来越好了,码头干净、整洁、现代化。不像以前的煤码头,到处都是煤灰,连树都是黑的。”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时强调,中国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也是我国当前不可替代的主要能源。推动绿色发展,并非不要煤炭,而是要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
一地一域的发展,是全局全域的缩影。对于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的中国来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正当时且必要。
△浙江杭州下姜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人民心里的答卷。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