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人心。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跨越7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要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时间向前,初心不变。
?
在党的百年历史坐标上,延安时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中央和红军安家延安后,由于敌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条件十分艰苦。
存亡抉择之际,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开。1941年到1943年的短短三年内,第359旅在南泥湾挖了1000多孔窑洞,盖了600多间房屋,32万亩良田里生产了9000多万斤粮食,使南泥湾从百姓口中的“烂泥湾”变为了陕北的好江南。
?
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拍摄下了当时的情景。面对镜头,毛泽东写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成为根据地军民攻坚克难、坚持抗战的精神动力。南泥湾,也由一个地理名词化身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代名词。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的创业故事前,习近平总书记看得仔细。
?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这是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
陕北高原上,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总书记说:“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
留下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
也留下了延安整风运动重要手稿、“甲申对”和“窑洞对”的故事,“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美国人约翰?科林曾访问过延安。他说:“在延安,我被共产党为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空气中可以嗅到这种气息,他们衣服破烂不堪,他们装备缺枪少弹,但他们有为目标奋斗的精神。”
1940年5月,仅九天时间的延安之行,让南洋侨领陈嘉庚感到“大出意料之外”。毛泽东邀请他一起吃饭,吃的竟然是自己种的大白菜和豆角。这顿饭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9年后,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成为“两个务必”的重要内容。
80多年后,在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时,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再次发出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务必”告诫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这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伟业的重要保证。
?
1975年中秋,《延安通讯》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知青习近平带领陕北梁家河村村民办沼气的故事。
?
△2022年10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