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的原因也被展出:武学馆前,放了一块展示板——《人民日报》揭批马保国闹剧,指出“审丑狂欢不能无底线”“马保国闹剧该收场了”的微博截图。
四迹不止一次见到过梗引发负面评论,于是他比对主流媒体,尽量找“上得了台面”的梗。
于是,他展示了梗,也展示了自己的态度:“相当于我记得有马保国这回事,但是我的立场是站在《人民日报》批评的立场上。与其忽视掉这个梗,不如把它作为反面教材,让大家记得玩梗也有个度。”
而另一些梗,即便没有经受压制性的社会批评,他也尝试着“一笔带过”地解释。
其中最明显的是“哲学”梗,与哲学这个词的本意无关,而是指男同——一位名叫比利·海灵顿的英国男同电影演员的片段在B站上被反复剪辑,大家反复“观看、思考,甚至到了哲学的高度”。于是,男同性行为就与哲学挂上了钩。
这些鬼畜片段曾在视频网站上霸占半壁江山。如今,属于“哲学”的空间,只有一间更衣室,两个对坐的男人,丝毫看不到当年鬼畜的狂欢痕迹。
“不需要解释太多,懂的人自然懂,而不懂的人,则不需要懂。”四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