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公共事件表态的门槛越来越低:
阅读公众号推送,拉到文末点亮“在看”就是一种表态;微博上,只需两步操作就能“快转”一条推文;在知乎,一个按键就能“赞同”或“反对”一篇洋洋洒洒的回答。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进步。社交平台极简的产品设计缩短了我们操作的路径,让我们越来越便捷地在一次次点赞、转发中,向朋友们表明“这就是我的想法”。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里面的异常:你想说的话,总有人帮你说,而你需要做的,只是随手点赞、转发就可以了。于是,你的思考过程,也随着交互,一同简化。
不信你回忆一下,遇到热点事件时,你是静下来抽丝剥茧地分析事情始末?还是上网点赞意见领袖们的说法,然后搬过来当成自己的观点?
想要表达的时候,你是条理清晰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是转发一篇认同的文章,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
如果你是后者,那长此以往,很容易习惯性停止思考,丧失了判断事实、分析逻辑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就像看到电商直播非常火,你关注的是最近又有哪个明星上了直播,但有的人则会看到相比普通电商,带货主播具有议价优势——主播的粉丝越多、聚合的购买力越强,能从厂家拿到的折扣就越高,从而可以给粉丝更低的零售价。
哪怕是面对生活中“老人逼让座”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也能拉到“道德-权利-义务”的逻辑框架下去审视,做出“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的分析。
真相就像是一座冰山,对于习惯了点赞和转发“深度好文”的大多数人而言,只能看到浮在表面的一角,而有看法的人却能透视海面下数十米的冰层。
在众声喧哗中,拥有这种拨开迷雾、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
当你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再次阅读一篇刷爆朋友的文章时,你想的不再是“他说得真对,和我想的一样”。
你会发现以前看文章只是在看表面,如今你能看到文章的骨骼、肌理和脉络。作者藏在文章里的任何一丝谬误都无所遁形。
在用点赞代替思考的舆论场中,我们要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或许可以尝试写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离不开完备的知识体系、理性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而评论,就是培养这些能力最好的方法。
当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的结症所在和破局方法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调动批判性思考能力。倒逼自己输入更多增量信息,积累新的思考模型,锤炼表达的文字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