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年轻人的目标。
对于尚未迈入婚姻殿堂的大学生群体,探究其生育意愿及生育观有意义吗?
李婷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专门问了两个问题,一个叫理想子女数,一个是意愿子女数。”前者是问“你理想中想生几个孩子”,后者则是问“如果最后要生孩子,你打算生几个”。
研究者认为,这两个数字间的差值,代表着大学生对生育阻碍的一种感知。而实际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平均理想子女数是1.85个,与其他调查中育龄期家庭的平均理想子女数结果相近,即1.8至1.9左右。而平均意愿子女数下降到了1.36个。
“它还是有非常大的gap(差距),这个gap在于什么?就是未实现的生育意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育的阻碍。”李婷说,“我觉得政策的发力点就是可以尽量地去弥补中间的这种gap。”
“还有一个很好玩的现象。”课题组发现所有大学生的理想女儿数都超过了理想儿子数,李婷讲道,“我们长期在研究中国的一个文化,就是在讲生儿子偏好。但是这一代大学生有强烈的女儿偏好,包括农村的,包括家庭背景不算特别好的。”
对于生育的阻力,女性的感知比男性要强烈。
男大学生感知的最大阻力在于结婚成本,“可以理解为男生(觉得)需要买房或者支付彩礼才能结婚”。而超过50%的女大学生对“生育风险”有一定的担忧,这个比例超过了研究者的想象。
3
育儿津贴的促进效应不显著
研究者还试图探究,什么样的政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结婚、生育意愿。结果显示,不同背景的群体有差异化的政策需求。大学生赞同率最高的是以下5条:降低买房成本、生育成本、医疗成本、托育成本与减少就业歧视。
王东晖的生育情境实验同样显示,大学生们认为家庭经济水平、育儿支持、托育服务、住房补贴措施,均可促进生育。
“但是我们也发现坏消息,育儿津贴对生育的促进效应不显著,对男女差不多都是一样的。”王东晖说,情境设定中包含每孩每年500元、1000元、2000元或5000元的育儿津贴,“我们的初步解读是,可能(我们设计的)育儿津贴数额较低,没有达到当代大学生对于生育成本弥补的期望。”他希望,这一结论能对未来政策制定过程中,0~3岁的育儿津贴有一些启发。
问卷结果同样体现出这一点:赞同经济刺激能促进生育的人较少,只有5%至6%。李婷解释,“也就是说光用生一个孩子奖多少钱(的方式),其实大学生没有那么在乎。
“基本上就是降成本,保障女性就业。”李婷指出,总体而言,婚育成本及家庭工作平衡是影响大学生们走入婚姻殿堂的突出考量。
这两项需求同样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强烈需求降成本,因为男性可能就是家庭很多成本的直接承担者;但女性强烈要求工作支持,女性对自我发展的需求其实超过了她对降成本的一种渴求。”李婷分析。
“我查了一下数据,我们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大本、大专、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是女性多于男性。即便是这样,女性依旧是家务劳动、培养孩子以及照顾老人的主力军。”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在会上指出,“这种公领域和私领域的背道而驰,可能使我们女性感受到的压力更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