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顶撞。
很多时候,恰恰是他明明不想,父母却一味忽略他的感受和意愿,通过打压来解决问题。
在孩子看来,父母的不尊重、不理解,是对自己的拒绝和否定。
为了达到内心的平衡,他要么委屈自己,什么话都不说;要么就跟刺猬一样,见谁就扎。
心理学家许添盛在书中一针见血指出
“一切‘问题’都根源于,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启发,用怀疑代替信任,让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爱。”
孩子叛逆,喜欢说“不”,从不是问题。
反倒是父母伤害孩子的行为,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严重破坏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一次节目中,沙溢和谢楠聊起了当父母后的变化,谈到一个状态:示弱。
原本急脾气的他,见不得与儿子的“意见不一致”。
每当儿子有自己的意见和表达,或发生矛盾时,他很容易爆发情绪,跟儿子急。
但多年的养育经历,一点一点地改变了他的状态、心境。
如他所说:“两个孩子,能改变一个爸爸的性格。”
原本还有棱角,硬生生被孩子磨成了“鹅卵石”。
这一切在他看来,是自己当爸爸的必经之路。
放低自己的姿态,适当示弱,是希望儿子能够对自己充满信心,觉得自己能超越爸爸。
对他而言,他更愿意和儿子一起成长,让儿子变得更棒、更优秀。
孩子们日渐长大成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规划。
做父母的,应当努力践行好自己的职责。
孩子有朝一日想独立,做一些和父母期待不一样的事情时,父母可以适当弱一点,这样孩子才能强一些。
李玫瑾教授在《今日说法》中也讲到:
聪明的父母,应学会在孩子开始说“不”的时候懂得示弱。
这是一种尊重。
要父母说的话足够尊重孩子,讲得言之有理时,孩子就算表面不同意,心里也会当回事。
但要注意,所谓的“示弱”,并不是放任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父母要不断放手,把人生掌控权交给孩子,但也要把好关,帮孩子规避风险,引导孩子在合适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说到底,再小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志。
有远见的父母,渐渐从孩子的生命C位中退出,适当服软示弱,反倒能赢得孩子的信赖和尊重。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需要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重新长成自己。
放下权威,和孩子平等相待;放下完美,和自己真实相处;放下指责,和自己的父母真心和解。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地修剪自己生命的枝叶,最终圆满自己的人生,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常说育儿即育己。
孩子一路成长,一天一个样儿。
做父母的,也要学习、成长、提升。
只有父母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持续不断调整自己,顺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相信不管孩子处在什么阶段,变成什么模样,父母也能够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