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节后不想上班综合症”登上热搜。
主要表现为,每天上班前起不来床,上班时困倦乏累,下班后生龙活虎。
不想上班,一直都是打工人的痛点,如果可以不上班就有钱拿,谁愿意出来打工呢。
因为没有钱,才不得不出来上班;
只要不上班,就立马断了经济来源。
有人说,吃饭又花不了几个钱,那么努力上班做什么。
但是成年人的世界,上班不仅为了当下,也为了应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风险。
买房、看病、养孩、养老,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金钱耗费。
曾经有个人做过一个网上调查:存够多少钱才敢不上班?
答案众说纷纭,不同人有不同的生活标尺。
有人要一百万,有人说一千万。
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须努力。
算完几笔账醒醒脑,吓得立马回去收心上班。
网上有一个问题:哪一刻发现真的成年了?
有个回答印象深刻:
以前回到家,亲戚总是问我成绩考得咋样;现在过年回家,他们问我买房了没有。
从无事一身轻到背上买房的重担,这是我们这代人特有的成年礼。
这次过年,遇见我姑妈家的小弟弟,几年不见,他已经高过我半头。
印象里,他还是那个没完成作业被老师骂得大哭,通宵玩电脑游戏被姑妈吵的淘气小男孩;
转眼间,他已经褪去淘气,眼睛里多了些许沉稳,见了我会内敛地叫一声:姐,过年好。
从亲戚们的聊天中得知,他自己也存了一笔钱,父母帮忙付了一部分,今年刚在市区买了房,每个月的房贷快3000了。
而他的工资,一个月只有5000,除去贷款还要租房、吃饭。
这样的日子,一共要经历30年。
亲戚们还说,买房了就是不一样,看着一下子就成熟了。
才大年初五,弟弟就赶回去上班了,听他家人说最近厂里订单比较多,多加点班就能多赚一些加班费。
我惊异于弟弟的变化,原来世俗的责任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雕刻改变一个人。
如不是无可依托,谁愿意离开舒服的家,去直面外面的雨打风霜;
若不是身负重担,谁不愿意多放松几天,多在家陪亲人待几天。
但是,银行卡的余额说不可以,银行的贷款信息说不可以。
我们总以为人是慢慢长大的,其实不是,人是瞬间长大的,从我们的肩上扛上名为世俗的责任之后,就非自由之身。
我们一代一代人,都是这样长大的。
看过一个新闻:一对90后夫妻,省吃俭用8年后,成功在北京买房。
拿到房本的那天晚上,夫妻二人喜极而泣,高兴得睡不着觉。
平时穿的衣服,要么是朋友送的,要么是二手淘的;
两个人不去旅游,不下馆子,不买礼物,严格遵守存钱计划。
清苦地生活八年后,终于在帝都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从八平米的房子里搬了出去。
评论区有一句高赞我很赞同:
他们不是省吃俭用,而是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们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拥有,生而为人,我们总是需要拿自己拥有的,去交换自己没有的。
他们省的不是钱,而是尽快在一个城市扎根的期盼;
他们上的不是班,而是拥有一座房子带来的安全感、踏实感。
有一天晚上,跟远嫁的表姐聊天。
她说到自己迈入35岁的一个变化便是,现在睡觉已经不敢关机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只因上个月她回老家照顾老母亲半个月。
年前下过一场冬雨,舅妈半夜起床上厕所,不小心摔了一跤,就把腿摔断了。
大舅深夜打“120”,急急忙忙把舅妈送到了医院,半夜给表姐打电话,结果一直都是关机无法联系。
到了第二天,表姐才得知消息,这才匆忙赶回家。
表姐说,她现在也到了半夜睡觉不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