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父亲的眼眶漫上了泪意。
村里的老人常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当儿子背着瘦弱的父亲,淌过冰冷而刺骨的溪水,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父亲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
那一刻,儿子终于放下了曾经对父亲的不满,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敬佩和心疼。
晚上临睡前,儿子突然问父亲,山里的人一直住在山里,除了大山,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父亲意味深长地回答:
“他们还有想头,日子越苦越要有想头。
人有想头,就什么头有了,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
就像咱们跑的这条邮路,说苦,够苦的,干的久了,记挂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觉得有干头了。”
话虽拙朴,却是父亲最深刻的感悟。
二十几年送邮路,家人的守望,村民的期待……这些都是父亲无比珍视的东西。
所以他才义无反顾地踏上山路,跌倒了继续爬起,受伤了依然坚持。
生活不易,但有了想头,便觉得万事可期。
其实,守候在家的母亲,孤身一人的五婆,乃至千千万万努力生活的普通人,谁不是靠着想头,捱过人生的一段段苦日子呢?
就像《只要平凡》里唱的那样:
“没有神的光环,握紧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无憾,生命的火已点燃。”
哪怕注定一路艰辛,哪怕可能有所失去,但若能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温暖自己,那,便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故事的最后,父亲选择陪伴在母亲身边,而儿子则继承父业,踏上了送邮之路。
三天三夜的相处,已经让儿子读懂了父亲的默默付出和美好品质,并感怀于心。
有首歌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接过父亲的邮包,儿子已然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前方等待他的,是村民们殷殷的期盼,是父亲走过的崎岖山路,或许,还有一段美丽的爱情。
蒙田曾说: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读懂父亲的苦心,我们才学会感恩;读懂父亲的担当,我们才懂得付出;读懂父亲的不易,我们才更有平凡生活的勇气。
即使表达方式会变,思想和观念会变,但这这些融于血脉的精神内核,却会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所以,如果父母还健在,好好去爱、去陪伴他们吧。
在倾听中了解彼此,在倾诉中相互懂得,在体谅中达成和解。
在有限的时光里,多花些精力和耐心,追上他们老去的脚步。
趁时光未散,趁一切都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