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注册

广场>排名>工部
主题:于敏

?
他为祖国造利器,隐姓埋名30年!获奖词:一身巨响,惊诧了世界!
1.66万播放 02:18
于敏
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
共19个含义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宁河(今天津市宁河区),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1]

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诸多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2]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1]

中文名
于敏

出生日期
1926年8月16日

出生地
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市宁河区)

逝世日期
2019年1月16日[3]

逝世地
北京市

更多
相关集合
?
中国各行业“之父”
共33个词条
?
柳冠中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
?
李小文
中国遥感之父
?
南仁东
中国天眼之父
查看全部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共33个词条
?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
吴文俊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王选
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查看全部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共9个词条
?
钟南山
2020年获得
?
于敏
2019年获得
?
申纪兰
2019年获得
查看全部
?
“两弹一星”元勋
共23个词条
?
于敏
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
?
王大珩
中国光学家
?
王希季
中国科学院院士,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
查看全部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7岁时,于敏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

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

1951年,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
?
于敏

科研经历
毕业后,于敏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4]
?
于敏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10月下旬,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于敏向在上海出差的全体同志作了系列的“氢弹原理设想”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很大兴趣,普遍认为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研究者们抓紧时间试算了两个模型,得到很好的结果。[5]

之后,于敏在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
于敏(左二)
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

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4]

之后,于敏由于身体的原因逐渐退出研究领域,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转而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6]

人物逝世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3]

主要成就
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7]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名称
2019年9月17日 共和国勋章
2018年12月18日 改革先锋
2015年10月13日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2015年4月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5年2月27日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返回分页查看
[楼主]:.【墨家】江燕村夫 2021-10-04 12:34:15
[操作]: 赞(0) 踩(0)  @好友
[鲜花]:玫瑰(645) 查看收花记录
[送花]:1朵 5朵 10朵 99朵 龙王
分享 收藏 复制 举报 UBB
回帖列表:
[沙发]: 已删除.
全部回帖(1)
回复该贴(1-120字): 通知楼主
发布新帖.返回贴子列表
[贴子管理]
收藏.复制.推荐.管理
广场>排名>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