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武术中,以太祖长拳命名的拳系流派,从山东、河北的沧州、河南的嵩山、云南、福建、台湾,由南到北不胜枚举。就连《四川武术大全》中记载的赵门也是假托赵匡胤而得名,故称赵门。
?
赵匡胤
赵匡胤对中国武术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以他命名,其首创的,伴随他打遍天下,开山立国的“太祖盘龙棍”。太祖盘龙棍亦称哨子棍,以其结构独特,简练实用难防,演练威猛霸气闻名。其练法至今仍然为各大门派密珍保留,鲜有得见真容。
誓碑遗训
赵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说为铁块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宋朝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不过,这份遗训至为机密,除了特定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来金国灭北宋、占领皇宫时,才发现这份文件的存在。遗训记载的内容有下列三点: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还可能会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回到中央这两点就可以证明。赵匡胤温厚的个性透过这个石碑遗训,表现在整个宋朝的政治上。
追封尊号
乾德元年(963年)九月,群臣为赵匡胤上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皇帝。
后世纪念
主词条:永昌陵
?
宋永昌陵
永昌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坞罗河南侧、西村北,东邻其父赵弘殷(宋宣祖)的永安陵,西靠其弟赵光义(宋太宗)的永熙陵。在巩义市宋陵中,永昌陵是地面遗迹保存较好的一座。
人物评价
?
赵匡胤题跋像
张洎:陛下生而知之,国主学而知之。虽学知与生知不同,然其知一也。[8]
赵光义:先帝以勤劳定天下,凡军国机务、边防制置,咸得之矣。但遵守旧规,不得辄易。[9]
范仲淹:①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②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富弼:艺祖临轩之初,一岁之内,下泽潞,平扬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势,则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又于樽酒之间,酬对之际,折其气,伏其心,罢节旌,授环卫,謦欬之易。其故何哉?御得其道故也……太祖、太宗圣圣相承,修明宪度,肃清寰宇。[9]
田况:太祖少在兵戎间,累着战功,以至得天下。然以兴隆学校为心,京师建国子监,每舆驾亲临,以观其役。识者知太平之有渐矣。[8]
刘安世:太祖用心,尧舜之心也。[9]
司马光:①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养其疽囊,以为子孙不治之疾,于是渔阳窃发,而四海横流矣。肃、代以降,方镇跋扈,号令不从,朝贡不至,名为君臣,实为绚敌。陵夷衰微至于五代,三纲颓绝,五常殄灭;怀玺未暖,处宫未安,朝成夕败,有如逆旅;祸乱相寻,战争不息,血流成川泽,聚骸成邱陵,生民之类,其不尽者无几矣。于是太祖皇帝受命于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胄,栉风沐雨,东征西伐,扫除海内。当是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以为子孙建太平之基。②太祖皇帝受天明命,抚有大宝,当是之时,战士不过数万,北御契丹,西捍河东;以其馀威,开荆楚,包湖湘,卷五岭,吞巴蜀,扫江南,服吴越。
程颐: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固知赵氏之祀安于泰山。
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10]
魏泰:太祖皇帝得天下,破上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