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就表现出来,导致李世民重病。在吃其他药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才吃丹药,《旧唐书·天竺传》《旧唐书·郝处俊传》记载唐太宗吃丹药都是没有任何效果,“服竟不效”,“竟无异效”,既没有好的效果、也没有坏的效果。李世民是病死的,并不是死于吃丹药。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王玄策大败中天竺帝那伏帝国,王玄策带回的众多俘虏中有一个方士那罗迩婆婆寐,自称有两百岁,有长生之术。唐太宗命令其造丹药。但是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方士那罗迩娑婆寐根本就没有造出药,“”药竟不就”。唐太宗没有吃方士那罗迩婆婆寐的丹药。
而李蕃说唐太宗死于吃丹药,并不可信。李蕃是太宗死后百年的人,情况比郝处俊还糟糕,李蕃完全不了解唐太宗的死因。而唐太宗的近亲、近侍、近臣这些了解情况的人是没有认为太宗因为丹药死亡的。
李蕃、郝处俊都是作为谏官劝谏皇帝远离丹药的,有其特殊立场、特殊目的,本身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魏征说过进谏近乎诽谤也是值得原谅的,因为言辞激烈才能引起别人注意,唐高宗说进谏的人说的是假的也无罪,“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虚,闻之者足以自戒……此不足以加罪”。所以李蕃所谓的胡僧的丹药导致唐太宗死亡,并不可信。而且,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胡僧那罗迩娑婆寐根本就没有造出丹药,没有造出任何药。而郝处俊说的是唐太宗吃了丹药没有任何效果,没有说丹药促死,没有说丹药导致唐太宗死亡。
旧唐书里李蕃、郝处俊这两个人的说法本身矛盾。另外新旧唐书还记载了多年服食丹药而身体状况良好的人。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历代评价
自评:①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12]②隋末分离,群凶竞逐,我提三尺剑,数年之间,正一四海,是朕武功所定也;突厥强梁,世为纷更,今乃袭我衣冠、为我臣吏,殊方异类,辐辏鸿胪,是朕文教所来也;突厥破灭,君臣为俘,安养之情,同于赤子,是朕仁爱之道也;林邑贡能言鸟、新罗献女乐,悯其离本,皆令反国,是朕敦本也。酧功录效,必依赏格;惩恶罚罪,必据刑书。割亲爱、舍嫌隙,以弘至公之道,是朕崇信也。非朕专自矜伐,欲明圣人之教不徒然也。
《旧唐书》:“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4]
《新